激情无悔——记实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青果学院 > 激情无悔——记实
重走西部—“禁区线”上展风采
作者:admin 时间:2009-06-16 浏览数:0
文/刘秦南
全长1085公里的成昆铁路,有“修路禁区”、“地质博物馆”之称,它的建成通车,曾经令中国人感到骄傲。铁路沿线气候多变,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恶劣。自1958年动工以来,几次停工,终于在1970年7月1日全线贯通。全线修建隧道427个,架设桥梁653座,桥梁隧道总长400多公里,桥隧总延长占线路长度的41%。
怀着对地质博物馆的好奇,我坐上了去昆明方向的K113次列车,目的地是当时中铁二局成昆铁路指挥部的所在地,在“禁区线”上求发展的小城-甘洛。
甘洛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北端,居雅安、乐山、凉山三市州交汇处,是成昆铁路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站,北中东处会成都320公里,南到州府西昌237公里,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甘洛于1956年建县,是一个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县。当时中铁二局选择在甘洛这里建指挥部,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民族关系,都已经是不错的地方。
听前辈介绍,修建成昆线时,铁路工人对当时的环境感触是“出门见天”。言下之意,就是当时工人们都是住在深山老林,没有一处平坦地,唯一能看到的开阔之处就是天空。
在没有修建成昆铁路的时代,当地的人们生活举步维艰,甘洛的经济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群古代的人在买卖现代的商品”。优质的农作物、地方特产,因为交通落后,历史上屡建奇功的笮马(古代西昌一带所产名马)都无法拉到成都等市场去卖。为了养家糊口,当地老百姓每年要定期带上大量干粮,牵着牲畜,翻越凉山州的山山水水,走上一个月到成都贩卖他们一年来的劳动果实,作为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列车上,一过峨眉燕岗就总是在群山环抱之中穿梭,火车不是在山间、悬崖边,就是在隧道中行驶,沿途基本看不到人烟。在没有人家、没有良田、没有公路运输的地方,不敢想象当时铁路工人是怎么把这条铁路修起来的。
到了甘洛以后,我找了地道的甘洛人作为向导,在他的指引下,感受二局筑路大军的生活。据介绍,当时中铁二局指挥部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甘洛县人民医院的位置,在极为封闭的年代,当时指挥部的建筑算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了,在彝族人民集居的甘洛,人们对铁路大军的到来还是极为欢迎的,铁路工人们也经常参与到他们的民族生活之中。
尽管铁路修建了已经近40年,甘洛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但传统的民族特色依然没有改变,反倒因为交通、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当地的人文风情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不少人去观光旅游客人。自然,我到达甘洛后也迫不及待地去体验了一番。
据介绍,在县城的两边,过去一个斜坡,用石板搭接的阶梯,院落两边种植着玉米、洋芋等农作物的情况,现在依然有人们延续着勤劳的传统,只是古老院落变成了高耸的楼房,陡峭的阶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梯。县城最主要的街道两边开了许多门面,围着买各种鞋子、衣服的,身着各款民族服装,牵着孩子、抱着鸡的女人们,彝族、尔苏人、汉人都有。爆着油星的油条是当地人赶场时很好的零食,它的香味留住了许多可爱的孩童。
甘洛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热情、豪爽的性格。在当地,特别是农村,不管是汉人、彝族人,每逢家中有喜事的时候,总是喜欢召集四方亲朋好友,在一个大院落里摆上几十桌,大肆庆祝,表达喜悦之情。
热情的“坝坝宴”。该宴席的主要菜品是酸菜、土豆、羊肉汤,“坨坨肉”,一桌一份,他们不会阻止任何人来吃,哪怕是乞丐,只要愿意来吃,他们都是欢迎的,在他们认为,只要高兴,怎么样都可以。更为特别的是他们都没凳子坐,全部是蹲着吃,大家就围这四个菜,吃流水席,场面是相当宏大、热闹。
豪爽“竿竿酒”。在当地的人看来,不喝酒就是看不起他们,没有喝够就是没有高兴,我想“竿竿酒”也就是为此而产生的。所谓“竿竿酒”就是当地人用一个大酒缸,陈酿一缸美味的米酒,人们不是一人一碗的分酒,而是就在酒缸里插两根空心竹竿,大家就拿着竹竿,直接“豪饮”,往返复之,直到高兴为止。
铁路为甘洛勤劳人民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他们走下了深山,在家门口依山建起了矿厂,依水修建了电站,与汉族同胞一起为甘洛的经济发展努力着。相信还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在这里产生效益,更多的企业在这里落户,更多青年人才来到这里参与建设,坚信明天的甘洛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