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调查与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调查与研究

人才支撑起大桥建设

作者:admin  时间:2009-07-29  浏览数:37

——五公司南宁大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五公司

 
南宁大桥举办专题技术讲座

 
已就位的钢箱梁

     由中铁二局五公司承建的南宁大桥工程,由跨越邕江的主桥、南北两岸引桥、引道及附属工程组成,路线设计总长1314.773m,其中主桥单孔跨度300米由两条倾斜的钢箱肋拱、桥面曲线钢箱梁、倾斜的吊杆及桥面系杆组成。南宁大桥是中铁二局桥梁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作为世界首创的“大跨径曲线梁非对称外倾拱桥”,其简洁流畅的外形中隐含着一系列高难新技术,结构体系复杂,技术施工难度大,工艺标准高,施工不确定因素多。面对这座高难度和高技术含量的大桥,五公司参建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和实践,现场管理技术干部及作业人员的技术技能逐步成熟,一大批技术人才突颖而出,成为大桥技术管理的中坚力量,为大桥顺利建成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一、内合外联,构建超强“教授团队”
    南宁大桥首创性的桥型设计和施工难度,对国内外建筑业同行均是巨大的挑战。知难而进,中铁二局党政领导向五公司明确了大桥建设对提升中铁二局桥梁建设水平的重大意义,在建设之初,即将大桥列为头号技术攻关项目,并向五公司提出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大桥建设任务,工程质量创“鲁班奖”和“詹天佑”大奖,科技创新争创“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目标。
    要完成以上目标,五公司深知配备一支成熟的、强大的技术管理干部队伍是首要条件。但是,面对南宁大桥一系列世界性的施工难题和特殊的技术风险,五公司、中铁二局乃至全国均没有成熟可借鉴的技术、也没有现成的熟练作业工人,部分从其他项目抽调的技术干部甚至从未涉足过桥梁施工。针对巨大的施工难度和人才缺乏的情况,五公司党政把人才培养作为大桥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了一系列培训计划,决心从“零”开始对技术管理干部和作业工人进行培训。五公司的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了中铁二局党政的大力支持,为五公司配备了强大的教师队伍。开工后即形成了包括了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王广钟、总工程师卿三惠、副总工程师钱纪民、高级工程师陈正贵、吴明等技术专家、五公司总经理蒋光全、总工程师郜小群、梁大群等专家在内的专家团队。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在公司外部,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清华大学陈伯蠡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范文理教授、同济大学吴冲教授、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中清教授等著名桥梁专家,担任大桥建设技术顾问。形成了一支公司内外结合,“研教”合一的强大“教授团队”,人数之多,力量之强,创造了二局历史之最。这些局内外专家,不仅是技术方案评审组成员,同时担当着技术指导的重任,现场技术方案组、施工指导组、现场技术组等技术小组的技术人员在老师们指导下工作,围绕南宁大桥施工中的大吨位横移式缆索吊装系统等14项关键技术,52个子课题开展技术攻关。2007年初,在老师们的直接指导下,项目部技术人员完成了南宁大桥主桥施工方案,并最终获专家评审组的认定和通过。
   二、超前介入,走出局门“拜师学艺”
    2003年,从南宁大桥立项起,二局的党政领导就以前瞻性的眼光盯在了这一现代桥梁施工科技致高点上。在追踪这一项目过程中,即要求五公司针对南宁大桥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组织了多次技术干部到外地考察学习。2003年底初至2005年,先后参观了重庆菜园坝大桥、朝天门大桥、上海东海大桥、江苏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广州星光大桥等国内在建的大型桥梁。重点对大桥缆索吊装施工、混凝土模型、钢结构制造、焊接技术等进行了全面学习。
    业主和设计单位在做初步施工方案时,为确保大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采取了独特“倒推设计”的方式,即在全国范围内向施工单位征集可行性施工方案。五公司抓住这一机会,主动与业主和设计单位沟通,提前介入大桥前期设计工作,并要求技术干部将此作为重要方式,对大桥设计思想、关键环节、施工技术难点进行全面的学习。空前的施工难度,无论对施工单位还是设计单位都是一个难题,设计单位在做指导性施工方案时,对很多设计方案能否实施,是否经济没有把握,五公司技术人员的介入受到了设计单位的欢迎。在整个大桥初步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五公司技术人员根据大桥特殊要求,结合外出考察学习心得和过去施工经验以及已掌握的成熟技术,通过大量的方案收集、借鉴和比选,提出了大量参考性意见。这些意见直接影响了钢箱拱节段设计、空心薄壁拱座拱壁设计、钢箱拱结构细部隔板设计等方案的最后形成。提前介入,提前学习,技术干部们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大桥开工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宁大桥建设难题涉及到众多专业,仅依靠二局自身技术力量和现有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在工程建设之初,五公司技术人员针对各类专业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学习相关先进技术手段。为满足外倾式拱肋、曲线梁节段吊装,缆索起重机采用塔顶索鞍大距离横移方式,五公司与武汉某公司针对南宁大桥大吨位缆索起重机共同开发了PLC电气集中控制系统,远程无线监控系统,索力实时测试系统,使庞大而复杂的起吊施工得以简化,起吊位移精度达到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毫米级。有专家称,这对桥梁吊装施工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此外,他们学习借鉴房建止水帷幕的方法,在主墩深水基础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桩加旋喷桩止水帷幕支护方案,丰富了国内桥梁大型深水基础施工工法;针对薄壁空心曲面倾斜混凝土拱肋结构施工难题,五公司技术干部学习借鉴北京某公司的专业技术,联合开发了国内罕见的异形液压自爬模,并形成曲面液压自爬模施工工法;学习某局缆索起重机施工技术,共同研发了“扁担梁”专用吊具等,并形成了专利技术……通过学习局外单位的先进技术手段,并采取借鉴和联合开发的方式,形成了一系列首创性的专业技术,不仅获得了行业人士的首肯,对提高国内桥梁建设技术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强制培训,放低姿态“从零开始”
    作为世界首创的南宁大桥,以及巨大的技术难度和施工风险,对有着丰富经验的现场管理技术人员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对从各地抽调来的部分从未涉及过桥梁施工管理技术干部以及作业人员来说,建设南宁大桥更是无所适从,毫无底气。从建设之初到钢箱梁合拢之前,参与大桥建设的五公司技术干部们始终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面对这座特殊的工程,他们不敢有一丝的懈怠,不敢有一丝的自满,更不敢把自己打上“人才”的标签,参与到大桥建设,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小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参加学习培训。
    在大桥建设中,项目部先后共组织了二十余次大规模的培训。邀请了西南交大范文理教授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钢结构设计、制造与安装,以及结构计算进行培训;三次邀请香港等地相关专家针对油漆涂装进行培训;用一个星期时间对30余名起重作业人员,进行缆索起重控制系统操作培训;针对南宁大桥高性能混凝土施工的特殊要求,专门开辟一块场地,对技术干部和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此外,通过技术交流会的方式,邀请郑皆连院士给技术管理干部上课。
    为保证培训质量,试验、测量等很多培训都进行了严格的考试,并且考试成绩与工资系数直接挂钩,不合格的绝不允许上岗。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因资金等多种原因,大桥建设一度停顿,项目部几十名技术人员并未因此而放假休息,各类培训和技术课仍然坚持不懈,整个项目部俨然像一座矗立在邕江边上的大学校院。
    四、创新管理,技术施工“合二为一”
    面对南宁大桥一系列创新技术手段和方案,五公司把培养人才贯穿和整个大桥建设的始终,贯穿于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大桥关键施工环节,项目部将管理技术干部划分为吊装、钢筋预应力、模板支架、机电管理、钢结构加工制造等若干技术管理小组,由项目副总工程师任组长,负责专业技术方案的初步制定、方案审定后的实施、过程中的优化调整、施工完毕后的技术总结等。为快速提高技术干部的业务水平,解决过去部分技术人员只懂图纸,与现场施工脱节的通病,同时确保施工技术方案实施不走样,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风险。五公司在施工实践中,打破传统施工管理方式,采取了特殊的技术管理举措。即项目部不设领工员这一管理层次,经审定后的技术方案下达后,直接交底到作业现场,领工员责任由技术干部直接担任。并且实行技术干部现场值班制度,24小时现场跟班作业,指挥、监督、指导作业人员按既定方案作业,现场解决施工问题。尽管技术干部直接管理现场这一举措加大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但针对南宁大桥这一特殊的工程的要求,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保证了技术方案不折不扣地执行,减少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催促技术干部的快速成长。
    技术管理直达现场的管理方式,使技术方案与现场作业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促进,方案在实际作业中不断持续优化,不断改进,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小革新,有力地促进了大桥建设工效,同时也使学习培训更为直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钢箱梁吊装施工中,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共同研究,取消了原设计的“临时匹配件”临时结构,巧用千斤顶、链条葫芦等小型机具实现拱肋的精确对位,仅此一项改进不仅节约了施工时间,节约钢材近100吨,同时也化解了拆除“临时匹配件”时对航道的巨大安全威胁。在南岸5号“锚梁”置换施工中,利用现有材料自行设计加工“锚梁”替代了原设计方案,使此项工序施工时间由原计划的10余天时,缩短至2天。类似这样的在学习和实践中完成的“小改小革”,有近百次之多,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和实践,现场管理技术干部及作业人员的技术技能逐步成熟,万宗江、林用祥、王辉、朱雄飞、陈新红等一大批技术人才突颖而出,成为大桥技术管理的中坚力量。除关键岗位技术干部逐渐成熟外,在大桥建设的四年时间里,十余名见习生也逐步成为管理骨干,其中两名见习生已被提任为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以起重班为代表的作业人员,经过大桥建设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术娴熟,班长文祥雷被二局评为十大“金牌职工”。与此同时,从开工起项目党组织坚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工作思路,以大桥建设为平台,吸纳技术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参与“党员科技攻关”活动,引导他们政治进步。在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南宁大桥先后有6名青年技术干部被培养为共产党员。
    如今南宁大桥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在中铁二局内外专家的支持下,南宁大桥技术管理干部们先后向国家申请发明专利13项,取得了12项关键技术创新,并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诸多第一,赢得了政府、业主以及同行者的喝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技术人才共同奠定了南宁大桥建设的坚强基石。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腾飞大道99号 邮编:610091 电话:028-61679233 邮箱:cregc5th_sc@163.com 版权所有 © 中国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05009420号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