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媒体之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铁道建设报:从工程笔到CAD

作者:admin  时间:2019-03-25  浏览数:0

    本报通讯员:涂洪春
    2018年,是国家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第四十年,也是我与中铁二局结缘的第一年。
    在中铁二局陈列馆,看到一张极具历史和年代感的工程图纸,泛黄的图纸上,字迹和线条依旧清晰可见,图纸上的字迹与现代打印机打出来的仿宋字体别无二致;再细看之后,发现图纸右下角标有“1982年4月20日制”的字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显然现代的打印技术根本没有出现,况且在当时地处偏远、条件简陋的施工工地上,这样的技术更是难以普及。好奇心强烈的我,不禁对此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很快,时间来到了11月份。在一次采访中,偶然听到工程部谢部长谈到了关于工程制图的事情,他在1982年便参加了铁路建设。我向他讨教当年是如何绘制工程图纸的问题,详谈中,我才了解到那个时候,一张张图纸都是由工程人员亲手绘制而成的,他们手中的工程笔和绘图仪,往往需要在一张纸上反反复复画半个月时间,更令我惊讶的是,这样的工程图竟需要4到5个人的协同作业才能完成,如此繁复巨大的工作量对于如今的我们是难以想象的。回想那个年代,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工程人员来说,一份工程方案的制作,最难的并不是制图,反而是要用细心、耐心把整个方案的文字全部采用“工程字”,即仿宋体字规整地书写在纸张之上,这其间是不允许有任何的错误和改涂的,否则,这项工作立即宣告失败。
    在手工制图的年代里,工程字总是活跃在建筑工程人员的图纸上、方案中和文件里,但现在已深埋进建筑工程历史长河。“工程字是那个年代工程人员最基础的必修课。”其实,老一辈的工程人员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工程字的书写。可以想象得到,在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许多工程人员的工程字要通过很久的练习才能达到“标准”。尽管那个年代没有现在那么精确先进的制图工艺,但是工程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却早已跃然于每一张泛黄的图纸之上。在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的一线工地,制作出的那一份份如印刷体般整整齐齐的方案图纸让我对老一辈铁路工程人员由衷地感到敬佩。
    其实,制图还必须掌握制图的各种规范,然而,规范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都在更新。处于消息闭塞、通讯落后、资料极度匮乏的山区工地,工程人员通常还需要前往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去寻找有关专业书籍,以便及时掌握更新的制图规范,以提升制图的先进和精确,竭尽全力地避免因设计的缺陷而出现施工问题。
    一份成熟的方案形成后,需要及时下发到各施工单位和工点,在那个复印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又身处偏远山区的工地上,标准化的施工方案图纸却需要大量地复制,又是如何制作的呢?这项工程没有捷径可走,最开始往往需要手工誊抄,到了八十年之后,就采用“刻蜡纸”油印的方式,需要把标准的工程图刻在蜡纸上,然后再油印出多份图纸和方案;随着打字机在指挥(项目)部“现身”,基础的文字编辑终于可以采用打字机打印,但是图纸却依旧走不出采用刻“蜡纸”油印的制作方式。伴随着打字机的不断更迭换代,具有半自动化的机械打字机(四通打字机)、喷墨打字机被广泛应用到了基层日常文字资料的编写中,基础文字的编辑速度才逐步加快,工程人员也不再用工程笔“标准”工程字,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制图时间,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倘若说打字机的出现结束了工程人员用工程笔书写工程字的历史,那么电脑的出现则彻底解放了工程人员手工制图的双手。1998年,电脑也开始在机关和各个部门中慢慢普及,不但可以进行文字编辑,而且可以进行施工图纸的制作。CAD14版,对于众多的工程人员来说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字母数字而已。1998年最初始的CAD14版本出现在电脑里,工程师可以在电脑里通过鼠标和键盘进行图纸的制作。那时,企业为了让工程人员熟练掌握CAD制图,还组织开设了多期计算机培训课程。一些未能参加计算机培训的施工人员,就自己买光盘、买书自学计算机的操作使用,最开始学习的制图软件就是CAD14。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程笔制图到现在的电脑CAD制图的工艺演变,这不仅仅是我们工程施工单位在这40年里的成长演变,这更是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2018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时代在变化,中铁二局亦在不断成长。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腾飞大道99号 邮编:610091 电话:028-61679233 邮箱:cregc5th_sc@163.com 版权所有 © 中国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05009420号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