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西藏,因其优美的自然生态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一片净土。
2000年7月,五公司首次进入西藏担任G318通麦大桥抢险保畅通,到今天的102滑坡段整治,已有13个年头,先后承建了大小40多项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工程,保护世界独有的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西藏气候独特,生态脆弱,世界共知。60多年前建设青藏公路时取土场的荒漠沙化情景警醒着一代代建设者。从青藏铁路、青藏公路(10标)改扩建,到那(曲)嘉(黎)公路代建的几十个项目施工中,五公司各项目部进场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西藏生态环境教育,组织大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安排员工观看当年青藏公路两侧取土场的植被现状;请西藏自治区环保专家介绍青藏高原生态特点、讲解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要领;请藏胞兄弟讲述当地动物、植物、水源的轶闻趣事。认真进行环保技术交底,还不定期地组织职工进行西藏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生态环保教育,使大家了解到藏区“寸草百年”的独特,认识到“中华水塔”、“亚洲水源”的重要,从而自觉承担起维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责任。
西藏自治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要求极高,对每个项目都制定了针对性很强的办法措施。比如,对那(曲)嘉(黎)公路就制定了《关于西藏省道305线那曲至嘉黎公路改建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多项“指导性意见”。五公司项目部在与那曲地区环保局签订《环境保护协议》的同时,专门制定了《环境保护方案》、《环境保护制度》、《生态保护作业指导书》等一系列文件,为做好环保、水保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要求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每一个作业工人都要按“指导书”的“规定动作”,做好取土、放炮、弃渣、排污等每道工序的环保工作。把保护每一寸植被、珍惜每一分土地、管好每一处水源,作为每个参战人员保护生态环境的应尽职责,做到“不损坏施工红线外的一寸草甸,不乱挖一寸土地,不乱弃一车渣土,不乱排一碗生活废水。”并把签定环保责任书作为每个施工作业队、作业人员的第一要求。
施工前,五公司员工严格规划施工生产区域,并用绿色网进行隔离。施工中,先把施工地段的草甸移植到路基旁,完工后及时移栽。合理规划施工临时便道及宽度、行车路线并在便道两侧用彩旗标识,限制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最大限度地保护地表植被。在桥涵施工中,对水中墩基础的弃土运送到岸上处理,严禁堆弃河滩淤塞河道、湿地;钻孔桩施工排出的泥浆经过三级沉淀处理后排出,做到桩清场净,及时复原地貌;用涵洞基础的弃土填埋坑凼,平整堆顶后复种植被。所有进场机械必须检验排气量、机械各项性能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操作人员须经环保培训后方能上岗;努力减少施工机械维修、油料存放地油品的跑、冒、滴、漏,防止油污染地表和水体;物料、碴土运输时必须拍平压实,严禁超载,减少遗洒。职工洗澡水采用太阳能热水器集中加热供水,减少燃料排放对空气的污染。
土建施工对环境和水土保持影响最大的就是弃土弃渣,尤以隧道施工为甚。为此,五公司在拉(萨)贡(嘎)高速、昌都年拉山隧道、102滑坡群整治工程中,把弃渣问题作为环保的重点,从严控制弃渣。按国家要求的渣场选址规定、渣场设计要求、渣场布局意见,搞好渣场设计,并报请自治区环保部门审批;坚决按弃渣场施工图作业,坚持先设计后施工和先挡后弃原则,杜绝乱倾乱倒;与地方水务部门加强沟通,听取他们对环保、水保的意见,把问题防范在前,处理在前;高度重视隧道废水沉淀排放和弃渣场的排水工程、临时防护、植被覆盖、表土处理、运渣道路等细节工作,谋划在前,实施在后;强化对弃渣场的过程监督,随时检查整改,抓小事,抓细节,防微杜渐;在所属各基层项目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示范点”活动,用样板引路,用激励鼓劲。
13年来,因为始终严格执行环保措施,五公司在承建的40多项工程中,全面杜绝了环保水保事故。项目质量、安全、环水保方面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的的认同,多个项目获得“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等荣誉,树立了优良的企业形象,站稳了脚跟,拓展了市场。
目前,五公司正严格按照18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引入国际通行的QHSE,即质量、健康、安全、环境控制管理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工程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