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铁道建设报:只为家乡早脱贫
作者:admin 时间:2020-08-26 浏览数:0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0年 8月 22日 版次:03 作者:官贵羊
——记中铁二局五公司扶贫干部刘建攀
刘建攀,西昌市黄联关镇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中铁二局五公司工作,先后参与公司西藏拉贡机场项目、西藏102项目、西藏墨脱公路项目建设,历任项目部技术员、工程部长。
2018年6月,为全面打好凉山州精准脱贫攻坚战,四川省决定组建综合帮扶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队,选派干部人才参加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应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中铁二局选派了2名同志参与其中。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凉山小伙,会说当地方言的刘建攀便被派驻到美姑县树窝乡陈家村,成为一名扶贫干部。
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侧的美姑县,因有很多“美丽的姑娘”而得名,这里山峰林立、风景秀丽,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这里交通不畅、经济落后,全县292个行政村就有272个贫困村,是“中国十大贫困县”之一。
刚到陈家村,刘建攀要面对的“第一关”来自生活——没有淋浴设备,天热一身汗,只能拿着毛巾擦擦;没有洗衣机,衣服脏了只能手搓;没有抽水马桶,旱厕里的味道让这个常年蹲守工地的凉山汉子也一度干呕。
驻村期间,刘建攀一直“蜗居”在村委会的小隔间里。村委会厨房没有电饭煲、电炒锅,刚开始几天只能到村会计家“蹭饭”,一盘土豆丝、几块腊肉、一个酸菜汤,已经是村会计家里能拿得出的最好的食物了。但时间一长,性格外向的他也不好意思再去蹭饭。村里交通不便,炊具到位了,买菜却成了“老大难”问题。他只好厚着脸皮到住在隔壁的上一任村支书家求援。老支书把他带到地里,挖了十多斤土豆,又把从县城买回来的四季豆、青椒等送了一部分给他,这才算暂时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陈家村是彝族聚居地,有村民112户、572人,村民的收入除了外出打工赚钱外,只能依靠地里的庄稼和国家救济了。刘建攀发现,在玉米、荞麦等农作物没有成熟之前,村民们没有活儿干,每天只能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闲聊。经过与村支书、驻村工作队队长协商,刘建攀坚持召开“坝坝会”和“农民夜校”,邀请县扶贫办人员为村民讲解国家扶贫政策、农业生产知识等,既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也提高了村民脱贫的信心和能力。
“干群关系亲不亲,就看用心不用心。”刘建攀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村民脱贫,他日夜穿梭在村寨和农户家中,不怕多跑路,就怕老乡不理解。3个月时间,他走遍了所有贫困家庭,挨家挨户帮助村民填写、完善退耕还林补偿资料。2018年10月,村民们终于领到了拖欠3年之久的退耕还林补偿款。
“精神富裕”要从娃娃抓起。驻村初期正值暑假,村里的学生们整天嬉戏玩耍,享受着贫穷却并不乏味的童年。刘建攀主动找到村支书,协调了村幼儿园作为临时教室,自己则化身“暑期特训营”老师,为13名初中生免费培训初中数学、英语课程。此外,他积极与公司沟通,申请资金为贫困中学生购买了学习生活用品,中秋节前向幼儿园小朋友赠送月饼、书包等,他还自掏腰包给贫困小学生购买御寒手套。
2018年11月,刘建攀被调到美姑县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办公室工作,消息传开后,村民们都依依不舍。
来到县重点项目办后,刘建攀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矢志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拥有多年建筑施工经验的他专业对口,很快就上手了。白天,他带领设计人员到现场踏勘、选址,进行施工方案的调整优化,协助开展招投标、现场管理工作;晚上,他认真审核、修改安置点的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图,为项目推进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问题解决了,项目拆迁又成了“拦路虎”。2019年3月,安置点工程刚开工,4个70多岁的老人就在工地大门口躺下了。得知消息后,刘建攀赶忙跑过去了解情况,好说歹说,老人们终于站起身说明了情况。原来,红线征地涉及了46户村民合计37亩土地,有的村民1亩土地只有0.8亩在征地范围内,剩下的0.2亩被强行分割成块,导致部分村民不同意征收土地。刘建攀第一时间向项目负责人报告情况,在全面掌握征地范围、政策及补偿标准后,积极与县拆迁办沟通、协调,同时耐心向村民做好解释工作,经过长达1个月的“拉锯战”,46户村民全部在红线征地补偿协议上签了字。
经过14个月的努力,在克服了征地、运输、雨季等困难后,2020年6月底,刘建攀参与推进的涉及1152户5862人的33个安置点、可容纳4700名学生的6所学校教学大楼和宿舍、8段河堤加固任务,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刘建攀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诠释着新时代一名国企扶贫干部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助力美姑县脱贫攻坚任务按期完成。